英语周报答案2019~2022

【命题视角】本题考查交集和补集运算,考查运算能力【解题分析】因为M∩N={-2,0,1},所以C(M∩ND={-1,2【答案】B
16.参考答案①陈诗后两句用典,用张良的典故,表现梅花像张良一样有美丽姣好的容貌,又有功成身退、高洁自守的襟怀。(3分)②林诗后两句运用衬托(或:运用嗅觉、触觉等多种感觉描写),用山深春寒写梅花香气清冷、品行高洁。(3分)说明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题目要求对“两首诗的后两句采用的手法各不相同”进行赏析。陈诗后两句用典用张良的典故,以张良写梅花,需要结合《留侯世家》理解。林诗后两句运用衬托,也可从嗅觉、触觉等多种感觉描写分析。诗歌鉴赏陈焕《梅花》:起句写梅花所处地理环境幽美。“云里溪桥”,说梅花生在耸入云天的高山之上,长在小桥流水旁边。地势优越崇高,环境僻静幽雅,可见此梅不凡。“独树春”,俗言“一株梅”。不用“一”而用“独”字,表明此梅傲然独立,风采独秀,卓绝不群,珍贵无比。不用“株”而用“树”字,显示梅之高大。它不是一株娇小的梅花,而是枝干健壮的梅树。咏梅不言“梅”,而用“春”字以表现梅花春意盎然、生机勃勃之气象,同时为全诗抹上了春天的色调。此句虽为平铺直叙,但辞语含蓄蕴藉,意境高远清新。我们仿佛看到:高山耸峙,白云缭绕,小桥卧波,流水淙淙,一树红梅迎风怒放,生机盎然地昭示着美好的春天。第二句紧承首句,极赞梅花美丽动人的意态风姿。诗人以比拟的艺术手法,把春梅喻为红装素裹的绝代佳人。这位家住“云里溪桥”的美女,青春妙龄,幽闺独处。天香国色,无人顾盼。一旦有客,便恍然惊起。她轻匀红粉,淡扫蛾眉,娇羞迎客,光彩照人,确有倾国倾城之貌第三句以议论入手,急转诗意。“意外”,即超出第二句诗的意蕴之外。第二句是以美女喻梅花,这是咏梅诗的老生常谈诗人认为,只有跳出这个陈旧的圈套,寻求新的观照点,方能别开生面,探求梅花深层美质。因而他要试探着从“意外”来观察梅之“风味”。所谓“风味”,就是风情韵味,是事物内质美的外现。那么,诗人从“意外″看岀梅花什么“风味”来了呢?这便自然引出结句“方信留侯似妇人”。世人皆惊叹此句“想落天外”,认为不着边际,离题万里,但又不敢说此诗不好。只能空言其“奇妙”,然而知其妙,又不知其所以妙。留侯就是辅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,完成统一大业的张良。此人大智大勇文韬武略无与伦比,是位奇男子、大丈夫。但这位建立奇功伟业的盖世英豪,其外表却像温柔典雅的美貌少女。这本是司马迁《史记》所载,明标史册,不容怀疑。而诗人为什么此时才信以为真呢?这是顿挫之笔,并非以前不信,只是现在由梅花“意外风味”得到了新的印证而已。诗意为,梅花和留侯张良相类似,他们有共同的“风味”。这“风味”就是伟男其心,美女其貌;就是温柔美丽的外表和刚健的英雄本色相结合;就是集阴柔美与阳刚美于一身,达到了最完善的美学境界。结句以留侯赞梅,出人意表,乃一篇之警策林古度《吉祥寺古梅》此诗构想奇妙,意新趣浓,深折曲喻,余味无穷,堪为咏梅诗中的神妙之章。头两句用“赋”的写法,总说古梅概貌和自己初来观赏之缘起。首句直写所见,“一树古梅花数亩”,引《金陵览古》“拜梅庵”条记载的内容:“吉祥)寺后高原有古梅一株,虬枝铁干,扶疏十亩。”不同之处是突出了“花”,“扶疏十亩”的,不仅有盘曲环绕的“虬枝”,而且还有缀满枝头、“千朵万朵压枝低”(杜甫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》)的繁花。在用字上,以“一”领起,前四字与后三字似对非对,梅才“树”,花有“数亩”,于描摹形象的同时,也流露出诗人的赞叹之情。诗人在明朝灭亡后就住在南京,故以“客子”自称。从时间顺序说,第二句在前,先有来游的客子,然后才见到盛开的古梅,这里为了突出“吉祥寺古梅”,故将写古梅的笔墨提前。一、二句看似平淡,但品味一下,又觉得不是无关诗趣的冗笔。正因为初来乍到,看到盛开的古梅,新鲜感自然特别强烈,若不是“乍来看”,下文对于香气的独特感受恐怕就不会那么深了。三、四两句凝聚着诗人的亲身体验,也是此诗的意趣所在。诗人本意是赞美梅花冷香扑面而来,但不从正面描写梅香而是说赏梅时只觉得春寒料峭,袭人肌骨,却不知道这是梅花冷香逼人之故。这种春寒的感觉愈强,愈显出梅花幽香之清冷逼人。明写春寒,暗赞冷香;故意说“不知花气”,实则是深深感到了花气之冷,清冷到了使人都误以为春寒浸身的程度。这就是诗人故作不知梅香而蕴含的妙趣。花香,是嗅觉所闻;寒冷,是触觉所感。梅花的冷香竟使人产生寒的感觉,这是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所产生的效果,真切地再现了梅花香气的特征。这首诗融合了视觉、嗅觉、触觉的感受来咏梅,清新自然,有独特的韵味。
以上就是英语周报答案2019~2022,更多英语周报答案请关注本网站。
